『多種的多收、少種的少收』,這本是一農村生活者的經驗,也是一般人所擁有的基本常識:意思是世間沒有免費的午餐。不單如此,我們所得的應與我們所努力的相符,這才是合理要求。所以,當那得一千兩銀子的家僕心中認為主人『根本』沒有作出任何努力和投資,所以,現在要求有任何的回報是『忍心的』。或許是這僕人因為『只』分得一千兩銀子,他覺得與其他領取更多的僕人比較是受到『歧視』,或感到受委屈而鬱鬱不得志,故此,乾脆放棄,不作出任何的努力?或者,這僕人根本沒有打算主人會再回來,所以,心底裏已把這些銀子當作是『自己』私己錢,不想對任何人:包括主人,甚或上帝交待和負責?這種要與人比較、要比別人強的內在驕傲、好勝和自我的心態已把他的心靈和悟性蒙蔽,忽視了自己領受了一千兩銀子的恩典和事實。
我們的信仰卻強調『管家的職份』:一切都是由上帝所創造而來,我們人類只是『受托』去管理上帝所交付的職份。這托付可包括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這也是基督教環保意識的基礎)、自己的的生命(包括時間、金錢和才幹)。因為我們曾立志『今後不再為自己而活,乃是為那位為我們死而復活的主而活。』因此,今主日固然是為新一任的堂區會委員們作出受任和差遣,其實也是每一個信徒的『受託主日』:我們也是接受上帝對我們生命的托付:在本位(指對上帝的敬拜)、生命(指我們的整體生命)和崗位(指蒙受恩賜在教會中崗位或不在崗位中)去忠心事奉上帝,服務教會和友鄰。
對於每一種事奉或每一次的奉獻,都是一種『放手』的信心操練和經歷上帝恩典和信實的機會。在今日的生活環境中,在本已十分緊張的時間和經濟空間裏要『分別為聖』撥出或『擠』出奉獻和事奉的空間,這本是一種放手,和讓上帝掌管的操練。我們都或曾掙扎過:『把這些時間,金錢、才幹為自己保留多一點,不向上帝奉獻那麼多,行不行?』我們會聽到今天的經課對我們說:『…捐得樂意的人,是上帝所喜愛的』(林後9:7)『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3:10)
既然『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未見之事的確據』(來11:1),就讓我們一同操練這信心的功課:『放手放心,忠於所託』。
撒母耳說: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當我們每次來到上帝面前,我們有沒有聽從主的話,帶著主要我們預備的去迎見衪?
詩篇100:4『當稱謝進入祂的門,當讚美進入祂的院,當感謝祂,稱頌祂的名!』 詩人提醒上帝子民在進入聖所崇拜獻祭時,要帶著感謝、歡欣和喜悅的心﹔持著虔誠和敬拜的態度。
因為崇拜時份就是我們進入『祂』的門和『祂』的院。 -這殿所是屬於『上帝』的,不是我們的; -這時段是分別為聖,歸予上帝,因此,也不再是我們的; -就連我們這些要進入聖所朝見上主的人,也不再是屬於自己,而是『 我們是祂造的,也是屬祂的、我們是祂的民、也是祂草場的羊。』(詩100:3)
正如當日,摩西在何烈山上看見荊棘「燃卻不燬」的異象,他正要走近觀看時,耶和華阻止他,要摩西把腳上的鞋脫掉 — 那地因耶和華的臨在而顯為聖潔。
重獲自由、但仍在曠野漂泊的希伯來人,卻被授予一件神聖工作--建造『會幕 』,在會幕他們能與萬軍耶和華相遇相交 — 這民因耶和華而為聖。
昔日的以色列人,他們能夠進入聖所、蒙召為聖民,皆仰賴上帝的恩典。今日,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已親臨世間,道成肉身,完成救贖,衪在十字架上流血捨身,成了挽回祭,為我們樹立完全敬虔順服的榜樣,讓我們明白真正敬拜的態度,並將我們與上帝之間,人與人之間,甚至是我們與自己之間隔斷的牆都『拆開』和『打通』了 ,叫我們能歸入基督,成為聖潔蒙愛之民,我們豈不是更應以感謝和興奮的心來稱謝 、讚美我們的上帝嗎?
雖然如此,但由於現今的社會,生活節奏過於急促,壓力實在沉重!很多時候,我們巳無暇思索、感恩,甚至仍停留在主日清晨的掙扎中:『應否』起床回教會?縱使能返教會,可能仍帶著『昨日的重擔、明天的憂慮、現在的困難』,心情忐忑,遑論投入和領悟崇拜的真諦、生命與上帝相遇、至有所改變了。或許,現在正是時候,讓我們重新認清崇拜的焦點:就是那位創造,保存、拯救,公義、全善、全美又全然公義的主上帝;叫我們知道唯有敬拜衪,我們才可真正得著信心、盼望、忍耐和力量 ,以面對人生。
今天選讀的經課,正正提醒我們上帝是那『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上帝: -當紀念耶和華昔日對雅各家的救贖鴻恩、罪孽過犯得赦免之喜樂 (賽44:21-23) -今日活在上帝的誡命裏: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去愛主愛人 (太22:34-46) -將來能與眾信徒及天上的會眾一同在恩主寶座前謳歌讚美。 (啟7:9-12) 就讓我們以上帝子民的身份,懷著稱謝和讚美的心,用心靈和誠實的態度,『分別為聖』地在主的日子,來到上主的殿所裏,盡心盡力地以『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上帝。』(西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