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得聖靈的指引前往馬其頓傳揚福音。他經過腓比立、帖撒羅尼迦、庇哩亞而扺達當時古今文化、宗教哲學、商貿建設薈萃之都、國際化城市雅典。正如使徒行傳十七章所記載,那裡商業繁盛、居民文化活動頻密(v.21)、對於各種學說信仰,生活模式、價值系統都如百川?聚,兼收並蓄(v.18) 。然而,在這一切繁華盛世的表象之下,卻隱含著人們對信仰,永恆的生命缺乏真正的把握和安全感,故有「未識之神」的膜拜,而在對如何撰擇安身立命的生命目標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人民的活動似乎是豐姿多采,雅典更是奧林匹克運動發源地,但卻是人慾橫流,追求個人逸樂私利,孕育敗壞、道德淪亡。
作為素常克己操練敬虔的猶太法利賽人,和以追求聖潔生命的使徒保羅來到這個多元繁盛的城市,他有甚麼反應?他怎樣回應和分享信仰呢?
1. 心裡非常著急(難過):他對人心靈的關懷和對分享真信仰有很大的負擔,保羅沒有延宕,不等西拉和提摩太的會合,他已把握時間和機會,走遍全城,在會堂、市場、學院、河邊、飯店、學校、亞略巴古…和當地人分享信仰。保羅對人有福音的需要有極大的負擔和熱誠(passion)。
2. 具深度和內涵的信仰分享:保羅在會堂和市場的分享是辯論(reason and dispute)、他和伊壁鳩魯和斯多亞學派的哲學家爭辯、他透過觀察「未識之神」,從而欣賞及體會雅典人信仰訴求和對神明的敬畏,並以此展開在亞略巴古的講論,他又留心當地詩人文學的著作,並引述其中內容以加強他分享的認受性。肯定的,保羅分享信仰的熱情和內容是受到注視,因而「被邀」在官方學院正式講論。
3. 感動人心是聖靈的工作:保羅在雅典的福音工作,應以亞略巴古的講論為最高峰。他履行了「馬其頓」的異象,以無比的熱誠和激情,提出具深度和質素的討論及分享,但其成果看似徒然:「有人譏誚…有人會再聽聽罷…丟尼修、婦人大馬哩、和幾個與他們一起的人信了主。」相比彼得在耶路撒冷的講道,保羅的佈道果效顯得微不足道。太注重佈道參加者數字和決志數字很可能就成為信仰分享者的試探和跘腳石。對我們分享信仰的回應,特別在多元文化的社會裡更有不同的可能。我們不要因此而灰心和懷疑聖靈的工作。因為上帝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據優西比烏的教會歷史記載,那位唯一信主的亞略巴古官員,丟尼修卻就是雅典的第一任大主教呢!
傳道者嘗言「日光之下無新事」,今天我們同樣置身於多元文化交?,偶像迷信(包括對金錢權勢崇拜)充斥的國際城市香港:
我們可有體會聖靈對保羅的感動,為人心靈的饑渴需要而著急「難過」?
我們可有把握機會隨時隨地作出信仰分享?
抑已是營役桎梏於世情之中,甚或因樂在酒食遊戲的徵逐中而無暇實踐和分享信仰呢?
『我要用靈禱告,也要用悟性禱告;我要用靈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林前14:15)
此段經文的背景,是使徒保羅論到方言及理性的語言在崇拜聚會中的作用。他沒有禁止使用「方言」,但卻認為「方言」是向上帝講話的屬靈經驗,並不是對人講話的途徑。別人(甚至是說方言者)並不明白所表達的。故此,一個人的方言是造就自己的靈性,不能造就在教會一起聚集崇拜的信徒。從實際情況考慮之下,他提出了合宜的崇拜,應以「造就性」為主要目的,在內容上則要有靈性和悟性的結合;不單是為自己,也是要讓人能領會明白的。所以,好的詩歌獻祭,應是結合內在屬靈的深度和人的理性經驗,並有交流及造就性的動力。這亦是我所體會的真、善與美的歌頌。
「真」是指參與崇拜歌頌者的真誠態度:這是「心靈與誠實」的敬拜。歌者(包括了敬拜隊、詩班及會眾)要以最大的真誠和敬意,投入地以真純敬虔的心來歌頌上帝;盡心竭力地以「悟性」去體會、演繹、及「唱出」或「奏出」詩歌的音調、內容、意境及屬靈的力度。這是一種奇妙的聖徒相交經驗:三一上帝、詩歌編撰者、獻奏者、詩班和領唱者,連同崇拜的會眾們,都在歌頌時奧秘地相遇並連繫起來,但卻可以有獨特的體驗和領受。正因如此,生命就顯得不一樣了。
「善」是指詩歌內容是否在陳述聖經真理?它們的編寫是否引領人更深入、更真誠地敬拜上帝?它們是否造就人?是否與會眾的信仰旅程起著共鳴、安慰、教導、勸勉、啟迪的功效?近日華人信徒喜歡在崇拜聚會選用個人的創作,當然其中不乏優美雋永之作,對信徒投入崇拜很有幫助。但不少卻仍只是即興的、純個人體會和感受的表白,在信息內容、神學角度來說,不少有偏執之處而亟需改進,在崇拜時這些未必有造就性。
「美」是指詩歌在音樂演繹時產生的一種圓滿境界。所謂「繞樑三日」,並非音樂的聲音真的延續三天,乃是指當下音樂的「美」,在參與者心靈中所產生的震撼和回味,可以持續地縈迴在心頭和心靈之中。「美」的詩歌雖可以有不同的音樂品味和風格,但總有公認的判別原理和準則。加上運用我們的音樂恩賜來演繹頌唱,才是真正的美。
但願我們能用更多優美的詩歌:不單內容有豐富和恰當的信息,其文辭優雅易明、又與旋律曲調相配合。又讓我們能以各樣的樂器,以既真且誠,既善又美的聲音來歌頌那配得一切榮耀的上帝。
『順從上帝,不順從人是理所當然的!……我們為這事作見證,……聖靈也為此作見證。』(徒5:29ff)這是何等擲地有聲的宣告!門徒為著要忠誠地見證那位從死裡復活的主和救主,表現出何等氣概和膽量!
我們要了解,這回應是門徒受到那些把耶穌釘死的猶太宗教領袖,作出威嚇後所發出的宣告,這代表著何等重大的意義。
我們還記得耶穌的門徒在耶穌被釘死後的表現嗎?
門徒都害怕,關在緊鎖著的屋子裡祈求安全感、離開耶路撒冷、去到以馬忤斯、甚或返回加利利湖邊,重操打魚故業;多馬斷言,除非親眼看見、親手摸到耶穌的釘痕,否則絕不能接受耶穌復活的「傳說」!
大哉!復活的奧秘,奇妙的救恩!上帝將耶穌從死裡復活過來,並且向門徒顯現;確定祂勝過罪惡和死亡的應許,撫平他們的哀傷、失落和自疚。
利亞這些滿有愛心的婦女們,囿於對心愛者的死亡、分離,傷痛因而變得迷糊的眼目能重新看見復活主,他們大得安慰和喜樂。
失落迷惘的門徒在以馬忤斯路上與復活主相遇,得以明白聖經的教導和心裡重新火熱起來,重返信仰的「聖地」耶路撒冷。
前程理想俱變虛幻而驚惶失措的門徒,在封閉自困的樓房裡與復活主相遇,因而大得平安和喜樂。
被理性所困惑的多馬與復活主相遇,他不再疑慮而全情作出偉大的信仰宣告:「我的主、我的上帝」。
自信自尊幾乎徹底崩潰的彼得在加利利海邊與復活主相遇,他蒙主接納、委任而開展他更精采的人生下半場。
他們與復活主真的相遇了!更由這位復活了的基督耶穌導引他們的新生命,他們願意順服及接受聖靈的帶領,每日忠心地為這信仰作見證。他們因此而表現超凡的信心和膽量,敢於與其信仰相悖的權威對質。這是因為他們所見證的,是他們親身經歷,親眼看見的。(約壹1:1-2)
今日的世界,今天的教會,現在的信徒們需要經驗與復活主相遇而來的更新,要因堅信復活而來的使命和膽量。因為主復活不單是歷史事實,也是我們可以不斷地經驗的事實。就讓我們的生命不斷地更新,亦在黑暗困苦,迷失絕望中得見復活的光輝而能堅忍,繼續昂首踏上信仰路,剛強壯膽地為這位復活主作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