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昌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CHAN Tak-cheong, Wilson 
按立/轉職年份:
1994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退休 
與宣教及牧養有關之職務:
門徒事工執行委員會主席、聖樂事工執行委員會委員 
電郵:
鼓勵信徒之語句:
“I pray that you may be active in sharing your faith, then you can have full understanding of every good thing that we have in Christ” (Philemon v.6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喜愛之金句:
「我豈沒有吩咐你麼!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那裏去,耶和華你的上帝必與你同在。」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頁        
2006年11月26日 
愛的盼望 
基督將臨節前主日 
第48期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生在世,總有順暢歡愉的時刻,亦必有逆厄艱難的日子。有的時候這是個人的因素所引致,但更多的情況是時勢所造成。所謂「時勢造英雄」者。耶穌的門徒也很緊張的要追問「聖殿」被,「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的日子究竟甚麼時候會出現?但耶穌的回答卻令人不安,這是奧秘,這日子只有父知道,連「子」──他自己也不能知道。「趨吉避凶」是人之常情,人總是希望能預知先機,好能早作準備以避免不幸和困難凶險事情的發生,正所謂「避之則吉」。甚至在面對危難時,縱使不會「落井下石」、也有「大難臨頭各自飛」的自保心態。

但基督教信仰給我們的教導則不只是期望信徒能比其他人未卜先知,以至能趨吉避凶,而是要作「聰明的童女」,把自己生命的「燈」、「油」預備好,迎接那隨時回來的救主。同樣的,面對不可預測的人生機遇和各樣對信心的衝擊,我們不能只求逃避,而是常作更好的預備。對那臨到的機危吉凶,隨時都有足夠的預備來接受、面對和克勝。

對基督徒來說,我們的大祭司已經為我們獻上那永遠有效的贖罪祭:「……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灑去,身體用清水洗淨了。」(來 10:12-22)基督確實會再來,但我們蒙恩得贖的勝利亦因上帝對世人的愛,藉著耶穌基督的救恩得到成全了。至終的誇勝,因著對上帝的愛的認識和已經在實現祂的子民心中了。還記得主耶穌「願你的國降臨」、「天國就在你們的心裡了」的教導嗎?

隨之而來的挑戰就是我們要在這段時期如何面對各樣的挑戰和困難呢?希伯來書很清楚的指示我們:「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上帝面前,也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搖動……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不可停止聚會。」(來10:19b-25)我們要建立一個有信、有望、有愛的信仰群體:要保持活潑的相交生活(團契的本義),更藉著共同敬拜、真道學習、愛心服事和見證分享來彼此扶持,同渡世上歷程。

但願你我都預備好加入這個「信、望、愛」的信仰群體,積極地藉主耶穌基督的恩惠,彼此承諾守望支持來「共同渡此世」。


2005年09月25日 
生命教育的再思 
學校教育主日 
第39期 

感謝上帝的恩典,讓我們的教會在早期便得到政府的委托,辦理私立或資助的正規學校教育,從此提供有基督教特式的教育便成為教會辦學的挑戰。作為領用公帑,受到政府資助的辦學團體,除了在學校提供傳統的五種教學路向:德、智、體、群、美育作出負責任的優質教育外,更需要提供額外資源,將合乎基督的精神,落實在「靈」育的理念之中,以供應學子們全面和全人的教育的需要。

在過去數十年的日子,隨著社會文化的轉變和基督教育教育理論的完備,一般在正規學校裡提供的「基督教教育」課程的理念已由傳統的「聖經知識」、進至「宗教教育」、及至現在的「基督教生命教育」。而借用的教學模式亦由「規範式模式」、「生活中心模式」、以至「實踐模式」。而在校園基督教文化的建立過程,亦由「基督徒團契」,「福音週」、「福音月」、「福音營」等直接宣教取向活動,擴展至全人關顧及屬乎整體校園文化建立的「基督教生命教育」模式。本會學校教育部宗教教育小組的使命正是要從教會的層面整合宗教教育的理念和方向,並結合教會、牧區和屬校的資源,在各屬校有效地推行和落實合乎基督精神的全人宗教教育。

概覽生命教育的範疇廣泛,但總觀仍是以生命的建立為方向:學習如何對生命的欣賞、尊重、和規劃。好讓學員能建構並期待有一積極正面的人生,發揮以基督的信、望與愛的精神去尋覓真、善與美。

觀乎近日震動香港人心絃的事件可算是「賢仔」被襲及年輕教師因婚姻困擾而雙雙自殺身亡的事件。事件除涉及當事人的複雜處境外,更使我們醒覺港人及年輕一代對生命的承接力和對困擾的承受能力的薄弱而感到擔憂;亦讓我們體會到「心靈」及「生命」建造的工程刻不容緩。教會和學校教育工作者都有相同使命和信念:就是生命都可被塑造和改變的。因為人在基督裡都變做新的人,「舊事己過,都變成新的了。」然而,我們亦相信只有「生命才能影響生命」,正面積極的生命會孕育『正面積極的生命』。就讓我們藉著學校教育主日來提醒我們要為『老師』和所有參與教育工作者守望代禱:明瞭他們也「只是凡人」,並在教育變革過程中不斷增加的壓力和要求中支持他們、以基督的愛來鼓舞他們,讓我們攜手在學校和教會一同完成上帝所交付給我們生命建造的神聖使命。


2005年01月9日 
受責履行的使命 
受託主日 
第2期 

今天是『受託主日』,每年都會在崇拜中為當年度的堂區議員舉行奉獻差遣禮:期望上帝差遣祂的聖靈,賜福並加增他們的力量,祈願各位堂區領袖都能忠於所託,為上帝的國度盡忠,傳揚福音,服侍社區;同心建設我們屬靈的家,帶領教會在各樣的聖工上得到發展。亦希望透過這種安排,鼓勵各位弟兄姊妹們繼續以禱告、關心來守望他們的事奉,關心教會的發展。

然而,要忠於所託的,不應只限於堂區議員們。滿有恩慈的上帝,已把各樣不同的恩賜交付給我們:無論是事奉的技能(如音樂、教導、管治者)或是屬靈服事的的氣質(如禱告、關懷、醫治等)。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是上帝的忠心管家!都要認真地思考和運用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恩賜來建立上帝的國度,活出信徒的本份,達到榮神益人效果。

筆者在一次的聚會中偶然聽到一位資深牧者很有意義的說話,願意在這裡引述,與各位弟兄姊妹分享。他提及以他事奉教會多年的經驗,不少時候看教會裡事奉人員通常會有以下的毛病和現象:『出錢容易出力難、任勞容易任怨難、吃苦容易吃虧難、有始容易有終難。』與會者都深有同感並有會心的體會。這些現象的出現,成因肯定是多樣化的:一方面反映教友們在社會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關乎人性的軟弱和黑暗、再加上事奉者間事奉心志差異、溝通不足和配搭合作的問題…。然而,教會能否持續發展和成長的關鍵正是在乎上述問題得到解決。任何不斷增長的教會絕不會只由宣教同工『包辦』所有事工的策劃和執行,而是以發揮恩賜為本,全民皆兵的事奉模式來進行。而會友間的親和關係,堂會能否貫切執行既定策略和推動事工才不致把教會寶貴的資源和會友們的事奉熱誠消磨耗盡。

所以祝願各位同工和弟兄姊妹都肯接受上帝的託付,在生命和事奉上都能以『出錢出力、任勞任怨、吃苦吃虧、有始有終』為目標,同心同德、建立教會、榮神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