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智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LAM Sung-che 
按立/轉職年份:
1987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協助觀塘堂之牧養工作 
與宣教及牧養有關之職務:
家庭牧養中心執行委員會委員、盟約門徒事工執行委員會委員 
電郵: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2013年05月19日 
唇舌尊崇主、心卻遠離主 
衞斯理主日  
第20期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用一句說話:「在愛的名義下殺人放火」來指出,當人的情感泛濫,蓋過應有的理性判斷時,便常會導致災難性的結果。同樣的是,教會若將聖靈在崇拜中的大能作為,扭曲成過度狂熱,只追求激昂的情緒和感覺(feeling),使崇拜群眾忘卻真正的信仰必須影響、連結我們生活的全部,忘卻鄰舍和教會牆外民眾的需要時,我們便會出現只有唇舌尊崇主,而心靈卻遠離主的虛假信仰和虛偽行為。
  狂熱的崇拜被批評為人「用言語使耶和華厭煩」,甚至被視為偶像崇拜的表現(王上18:20-29)。以色列人在先知時期的崇拜生活十分熱熾,他們「每日早晨獻上祭物,每三日奉上十分之一」(摩4:4)。但聖經告訴我們,上帝厭惡這些聚會和嚴肅會,甚至不想聽他們的歌聲和琴聲(摩5:21-23)。因為他們躺卧象牙牀,吃群中的羊羔,卻為銀子賣義人,為雙鞋賣窮人,侵吞窮人,連他們頭上的灰塵也垂涎。他們踐踏窮人,收受賄賂,做生意以詭詐來欺哄人(摩2-8章)。當這些熱心崇拜的人只是用唇舌來尊崇主,但心卻遠離主時,他們的崇拜變成自欺欺人,自負、偽善、自鳴得意的把戲,甚至以為自己的信仰生活十分美好,得到上帝悅納。殊不知只實踐外在的宗教生活,卻忽略將公平、公義、愛人的誡命落實在生命中,是比過沒有宗教活動的生活更差。
  耶穌提醒我們,我們的生活不可以分作兩個範疇,一個稱為「宗教生活」,另一個稱為「實際生活」。我們必須要同時用嘴唇和生活來尊崇主,這才是真正的基督徒信仰。在這信仰光照下,循道衞理宗的教會教導我們判別所參與的崇拜,是否一個被靈火挑旺的崇拜,絕不在乎它是否帶來特別的感受或心靈激動;也不在乎崇拜中是否有說方言、信心醫治等異常的聖靈恩賜表現,而是在乎崇拜聚會後,我們的生命有沒有活出聖靈的果子,如仁愛、喜樂、和平、溫柔、良善、順服等屬靈美德,活出豐盛生命的質素。故此,讓我們以渴慕活出屬靈美德的心懷,來追求更美好的崇拜生活。


2012年12月23日 
不可少覷的聖誕花絮 
聖誕主日 
第51期 

近日閱讀台灣吳信如姊妹彙輯聖本篤修會古倫神父(Anselm Green)十二本著作而成的靈修書《遇見心靈365》,當中提及不少與聖誕有關的常見「事物」,相信能幫助習以為常地過聖誕的人,帶來一點信息,故筆著轉引部分與讀者分享:
「燭 光」——燭光不僅可照亮四周,也散發出溫暖。請把溫暖和永不枯竭的愛帶進你的房間。祝福你能成為許多人的光,引領人走向生命與愛的源頭。
「馬 槽」——我們也是上帝誕生的那個馬槽。我們裏面是骯髒污穢,充滿細菌、黑暗混亂的,但上帝卻選擇誕生在我們裏面,以祂的愛來轉化光照我們。
「牧羊人」——傳播救世主誕生消息的,不是學者或有權位的人,而是卑微,受人鄙視的牧羊人,聖經不單沒有邊緣化他們,更把他們視為能了解愛與生命的人。
「天 使」——天使是上帝的使者,向人宣告上主的話,向人展現上帝的同在。他保護人遠離危險,守護着上帝所指派給他的人。記着上帝常為你的生命,預備不少給你祝福的天使。
「禮 物」——今日許多人真正渴求的禮物,不是衣服飲食或智能電話,而是真正的愛、被關心和受尊重。你可嘗試選上一份能對家人和朋友,表達出他們是被重視和祝福的禮物。
「太 陽」——聖誕節是早期教會用來取替羅馬慶祝太陽神的節日,因基督就是那帶來救贖的「公義太陽」。祝願你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太陽,到處散發歡樂和生命力。
「星 星」—— 東方博士在朝拜過程中,看到了一顆星,並接受它的引領,經過黑暗,終於找到聖嬰。讓我們深信當我們在黑暗中時,上主會為我們預備帶來光亮的星,引領我們到祂的面前。

要說的還有很多,如:「牛和驢」、「旅店」、「聖誕樹」、「曠野」……,願主賜福我們,給我們屬靈觸覺,讓我們知道,只要在繁忙的聖誕節停下來默想,原來一切習以為常的「平凡」,是充滿從祂而來的神聖信息。祝福你有一個不平凡的聖誕。


2012年02月26日 
整全的服務 
社會關懷主日 
第9期 

盟約門徒的約章總綱是:「在聖靈的引導下,藉着委身於關懷、公義、敬拜、靈修等行動,在世上遵從主的教訓,見證耶穌基督」。關懷和公義是基督徒愛上帝和愛人的個人及社會層面表達。提供個人層面的愛心服務,我們會受到四方八面來的稱讚,但投身爭取公義,群體層面的愛心服務,我們常會受到四方八面來的批評攻擊。
聖經記載耶穌多次對有需要的人提供愛心服務,他分別醫好一位駝背十八年的婦人(路13)、一位患水腫的人(路14)、一位患了三十八年病的人(約5)及一位手萎縮的病人(太12)。這些醫治病人的關懷工作,本應得到法利賽人和猶太領袖讚賞才是,但他們為何向管會堂的生氣呢?為何宗教和社會領袖為此要迫害耶穌,甚至想辦法除滅他?因為,耶穌向被扭曲,使公義無法彰顯的安息日制度挑戰。
四個神蹟的重點不單是愛心的醫療服事,更是挑戰變成不義的安息日制度,因為很多社會問題的根源不單在個人上,也同時在制度上,若不改變制度,很多問題是不能得到根本解決。今天本會提供的針對個人和家庭的愛心服務,確實回應了鄰舍的需要,也得到社會人士欣賞,但這不是「整全」的服務,因為社會若沒有公義和我們不關心公義,就沒有真正使人生命豐盛的服務。當教會提供伸張公義,抵抗不義的服務時,我們無可避免的會進入關乎眾人的政治層面事件中,因此我們常會受到裡裡外外的批評和攻擊卻步。情況正如被稱為窮人的捍衛者——巴西卡馬拉大主教(Archbishop Helder Camara)所說:「當我給窮人食物,他們稱我為聖徒,但當我問為何窮人沒有食物,他們稱我為(搞顛覆的)共產主義者。」
然而教會的社會服務是沒有卻步的選擇,因為教會是一個效法上帝,「在世上為非教友存在的組織。」(湯樸威廉大主教),而且「在拯救世界和建立國度的過程中,上帝明顯不是中立的,他永遠選擇站在被壓迫、被剝削和社會中最下層的人那一邊。」(杜圖大主教)而這些上帝偏愛的人,往往正是被不義的制度奴役得最苦最久的一群。我們主耶穌已成為我們的榜樣,為此我們不用擔心我們投身爭取公義時,會被捲入政治裡而裹足不前。讓我們教會的服務不單表達愛心關懷,也包括爭取公義,挑戰不義的權勢和制度這必需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