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祺標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KAN Kei-piu, Paul 
按立/轉職年份:
1992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北角衛理堂主任牧師 
與宣教及牧養有關之職務:
家庭牧養中心執行委員會委員、世界循道衛理宗華人教會聯會之宣教委員會成員 
電郵:
喜愛之金句: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不困倦, 行走不疲乏。」 以賽亞書四十章卅一節 


  日期
講題
地方


  2023/04/09
北角衛理堂

  2021/06/06
北角衛理堂

  2020/07/05
北角衛理堂

  2019/08/04
北角衛理堂

  2018/09/02
北角衛理堂

  2017/10/01
北角衛理堂

  2017/04/16
北角衛理堂

  2012/01/08
筲箕灣堂

  2012/01/01
北角衛理堂

  2011/08/14
筲箕灣堂

  2010/05/23
北角衛理堂

  2009/09/13
北角衛理堂

  2008/09/14
北角堂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頁        
2019年07月7日 
乃縵——對高位者的啟示 
聖靈降臨後第4主日 
第27期 

自一九九七年七月香港由英國殖民管治回歸中國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管治,本會就開始在每年七月第一個主日定立為「香港主日」,提醒會友需要切切的關心香港,為香港求平安,也要為在位者禱告。
乃縵是亞蘭王手下一名偉大的猛將,擔任元帥,出征每每戰無不勝,獲得王的喜悅和重用。聖經形容「他雖然是大能的勇士,卻染上了痲瘋。」痲瘋病在當時社會可算是一個不治之症。我們可以理解一個身患重病的人是多麼渴求得醫治,乃縵當然在亞蘭國裏努力尋覓一切治病機會,卻不得要領。乃縵卻採納一個出征時擄回來服事其妻子的小女孩建議,「去見撒瑪利亞的先知,他必能治好主人的痲瘋。」
乃縵迅速地取得亞蘭王的薦信和禮物,起程面見以色列王,期望獲得醫治。結果令以色列王大怒,因為亞蘭王要他治好一個身患絕症的病人,這是天方夜譚。但是對乃縵來說,就是一次失望。乃縵輾轉來到先知以利沙的家門口站着,沒有邀請入內。以利沙只派人出來傳話,「去約旦河沐浴七次」就可以了。對乃縵來說,就是又一次失望。
乃縵自命都是一個在位者,沒有被以利沙的接待,只是站在門前,也沒有獲得以利沙悉心的治療,只是派人吩咐去約旦河沐浴。乃縵心裏期望以利沙出來見見面,進行一些宗教求告儀式,並進行一些治療程序。相反的,先知卻建議他去一條普普通通的河流。乃縵結果忿怒而去。
在位者經常處身於帶領、指揮、管理、發施號令的角色,容易產生按照自己意願而行的主觀期望,稍有出入就會豁然大怒。在位者容易形成強烈的自尊感、自我中心、自信心,未能容納不同的聲音。
乃縵的怒氣過後,他聆聽僕人的說話,接納僕人的建議,願意放下自尊、放下成見,他到約旦河浸了七次。結果乃縵的痲瘋絶症完全痊癒,「他的肉復原,好像小孩的肉」。
乃縵帶給在位者的啟示:
一.在位者本身都是人,就是要接受人的有限:能力有限、知識有限、經驗有限;
二.在位者不能處於自以為是,自我為中心裏;要開放自己,要廣納不同意見;
三.在位者不能獨斷獨行,驕傲自大,應該常存謙卑、真誠、虛心受教、放下身段。


2018年09月23日 
「爭論誰最大」 
學校教育主日 
第38期 

今天是本會訂立的學校教育主日,藉馬可福音九章30-37節給予我們一些反思。
  在第八章記載主耶穌第一次透露他自己將會受許多的苦、被殺、並三天後復活。彼得阻止卻被主耶穌責備。今次主耶穌再次透露他自己將會遭難、被殺並復活,門徒卻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可惜,門徒不敢發問他們不了解的事情。教育就是常常强調是相向的,是互動的,讓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學習,就能夠愉快學習。在主耶穌十二歲那年跟隨父母上耶路撒冷守節,父母離開歸家而主耶穌仍留在聖殿,在教師中間學習,一面聽,一面問。在此,值得我們學習主耶穌的學習態度。
  其次,經文提及門徒在路上彼此爭論誰最大。主耶穌豈不是在第八章清楚教導門徒,説「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失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失生命的,必救自己的生命。」門徒不單未能領受主耶穌的捨己和放下的精神,反倒積極地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和權力。
  門徒表面上是跟隨主耶穌,實質他們心裏面是跟隨着自己自私自利的慾望。教育是讓我們面向真理、接觸真理、認識真理、學習真理。
  再者,主耶穌提醒門徒要做僕人領袖,成為服事眾人的領導,帶着謙卑的態度和放下權力的身分,用上帝的大愛去工作。主耶穌更將自己等同為一個小孩,一個無權無勢、無能無力的一群,需要我們用上帝的愛去關愛他們,服事他們,與他們分享我們所有的。盼望教育不是為達成自私自利的目的工具,乃是更有動力去服事人的領袖,更有使命去關愛弱勢的領袖。


2018年02月4日 
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 
顯現期第4主日 
第5期 

今主日教會選用馬可福音一章29至39節,記載耶穌治好西門岳母的病,使這四位門徒特別是西門首次親身體驗耶穌醫治的大能,心裏必然充滿着喜樂和對耶穌的感激。
到傍晚日落的時候,全城的人都帶着患病的和被鬼附的來到耶穌面前,並且得到醫治。
到這一刻,耶穌出來傳道可以算是相當成功。耶穌醫治能力的彰顯,不單贏取了門徒的信任和尊敬,更讓許多人經歷了疾病的釋放及污靈的解放,全城的人都感受到這股被釋放出來的正能量。
當耶穌出來傳道的初期就已經那麼受歡迎。「眾人都在找你」這句話確實能夠成為我們定立方向和策略的指標。在人的角度來看這已經展開了一個成功在望的好開始。但是,耶穌是否就是這樣想法的呢?
耶穌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就起來到曠野禱告。這是反映出耶穌心底裏最看重的就是返回上帝,尋找上帝的心意、力量和初心。多少時候我們很容易就將事奉的方向建基於受眾的回應,受歡迎的就繼續,不受歡迎的就轉變。多少時候我們也很容易就將事奉的動力接合在環境的暢順度與群眾的稱讚聲中,暢順並欣賞就繼續,困難並沉默就改變。這樣下去,我們的眼睛只會看見環境,我們的耳朵只會聽到群眾的聲音。
耶穌在曠野禱告等候上帝後回來,雖然他聽見門徒說:「眾人都在找你」,耶穌並不為所動,反而說:「讓我們往別處去…⋯在那裏傳道,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明顯地,耶穌出來傳道從始至終,他的召命、方向、動力都是從上帝而來。
請留意:究竟你得了甚麼力量?是從環境而來抑或是從週圍群眾而來的,又或是由上帝而來的呢?
唯有那等候耶和華的人,他們才真正的「重新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