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祺標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KAN Kei-piu, Paul 
按立/轉職年份:
1992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北角衛理堂主任牧師 
與宣教及牧養有關之職務:
家庭牧養中心執行委員會委員、世界循道衛理宗華人教會聯會之宣教委員會成員 
電郵:
喜愛之金句: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不困倦, 行走不疲乏。」 以賽亞書四十章卅一節 


  日期
講題
地方


  2021/06/06
北角衛理堂

  2020/07/05
北角衛理堂

  2019/08/04
北角衛理堂

  2018/09/02
北角衛理堂

  2017/10/01
北角衛理堂

  2017/04/16
北角衛理堂

  2012/01/08
筲箕灣堂

  2012/01/01
北角衛理堂

  2011/08/14
筲箕灣堂

  2010/05/23
北角衛理堂

  2009/09/13
北角衛理堂

  2008/09/14
北角堂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頁        
2017年04月2日 
願政府仁愛公義 
大齋節第5主日 
第14期 

今天我們透過約翰福音十一章拉撒路由患病到身亡,然後被耶穌叫醒的經過,反映出人的有限而彰顯出上帝有無窮的榮耀和大能。

經文開始就清楚介紹這位拉撒路的家庭背景及其兩位姐姐是與耶穌如何諗熟,因此那個帶口信給耶穌的人也講出:「你所愛的人病了」,暗示着耶穌聽見就會明白而無需多加解釋。照一般常理,聽到了一個特別派人傳送來的口訊定必是嚴重,應即時回應,盡快前往探望也是理所當然的。耶穌的反應卻說:「這病不至於死」,並且記載他仍在原地住了兩天;然後他再對門徒表示想去猶太一帶。耶穌好像刻意地放緩腳步,稍後才去探望拉撒路。最後,耶穌到了伯大尼就知道拉撒路已經死去,而且安放在墳墓四天了。馬大和馬利亞都分別對耶穌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裏,我弟弟就不會死了」,反映出這兩姊妹,甚至其他的旁人都帶着失望、絕望,因這一切都已經過去,不能再挽回了。

人人都看見拉撒路已經死了,並且埋葬了,惟有耶穌自己卻看見拉撒路正在睡著。耶穌果然走到拉撒路的墳墓前,叫人挪開擋着墳墓的那塊石頭,禱告後便大聲呼叫:「拉撒路,出來」,拉撒路就連布帶巾走出來。耶穌要藉拉撒路死而復活,走出墳墓,乃是要彰顯出上帝的榮耀,並且耶穌自己也得着榮耀。耶穌提醒馬大:「你若信就必看見上帝的榮耀」。

本會第二季季題是「我們在天上的父:願這城平安。」今年是香港回歸二十週年,第五屆的香港特首亦剛剛由接近一千二百位選委選出來了。無論我們的心情怎樣,讓我們繼續為香港的仁愛與公義禱告。縱使我們或許會對政府、對制度再沒有信心,好像死了一樣。耶穌卻提醒我們要對上帝有信心,上帝會重新注入生命力、,使看似絕望變成新希望,並會按祂自己的心意彰顯莫大的榮耀。


2016年04月3日 
平安重尋 
復活期第2主日 
第14期 

約翰福音二十章19-29節讓我們看見耶穌向門徒發出三次祝福「願你們平安」,目的是使門徒重尋平安,因當時跟隨耶穌的門徒不單失去了老師,亦同時失去了他們心中的平安。
(一)在危機中重尋平安
門徒懼怕長老和祭司長繼續四出捉拿,他們躱藏在樓房上,門窗也緊緊的關了。耶穌親自進入樓房裏,首先就向門徒祝福「願你們平安」,並展示其手和肋旁,門徒一看見主就喜樂了。手和肋旁是釘十字架的主耶穌的記號,當門徒看見了就認出他是老師。雖然四週的環境仍充滿着危險,但是門徒有主耶穌的同在,就能夠從恐懼變為喜樂,因為門徒心中經歷着平安。
(二)在迷失中重尋平安
當門徒失去了三年來與他們共同起居的耶穌,不但失去了他們的老師,也失去了他們前面的方向和目標。他們在恐懼中經歷方向的迷失。所以,耶穌第二次祝福「願你們平安」後,就將他自己從父上帝所領受的召命傳遞給他們,那就成為他們的召命,同時更將屬靈的權柄賜給他們。人若有了方向,就有動力,就有意義,心中也必定會有平安。主耶穌曾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
(三)在分歧中重尋平安
當耶穌首次在樓房向門徒顯現的時候,多馬不在場。門徒喜樂地分享看見主耶穌的興奮時,多馬拒絕相信。他要親眼看見和親手觸摸才會相信,因此,門徒與多馬之間築起了一幅無形的牆,産生了不能打破的嫌隙。耶穌第二次親臨樓房向門徒顯現,特別是向多馬顯現。耶穌要平息多馬心中的疑問,消除門徒與多馬之間的裂痕,重建合一的心。耶穌曾說: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人在分歧的處境裏是不能享受平安的,主耶穌十分看重合一團結,因此他不厭其煩地再次顯現,第三次祝福「願你們平安」。使多馬可以放下己見的方法,就是耶穌自己先行出溝通的第一步,耶穌作了謙卑的榜樣,並滿足了多馬的期望。
  衷心期盼主耶穌這「願你們平安」的祝福,能夠繼續傳遍世界每個角落,亦同時進入每個人的心靈。


2015年05月3日 
進入社會,承擔使命 
復活期第五主日 
第18期 

今年正是本會慶祝一九七五年循道公會與衞理公會聯合四十周年。由蘊釀至聯合已經花上不少功夫,再由初步聯合至到全面聯合,又再用上五年時間完成。合併行為在商業機構都是經常出現的,目的主要是提升實力、精簡架構、去弱留強、資源共享等等。

本會聯合的目的又是甚麼呢?是否有別於其他機構組織呢?其實,「聯合」本身就是彼此相愛的行動,就是實踐合一的美好見證。「聯合」不是單指內部組織的重整,更重要的乃是要承擔使命為方向。因此,在一九八零年總議會提出要以「三結合」的理念推行宣教牧養、學校教育、社會服務三方面,並以宣教為主導。

路加記載耶穌剛被聖靈引到曠野接受魔鬼四十天的試探後,就回到加利利傳道。緊接着,路加就記載耶穌到達他自己長大的地方拿撒勒,在安息日他進入會堂並引用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2節作為其宣教使命宣言。「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宣告上帝悦納人的禧年。」(路4:18-19)主耶穌清楚申明其宣教使命乃是由主所發動的,不是他自己的。宣教使命的對象肯定是貧窮人,耶穌所理解的貧窮不單指物質,也指心靈的。耶穌親身直接地走進人群裡,並向身心靈貧乏的人宣告上帝權能的彰顯、光輝的照耀,和國度的降臨,使他們得釋放、得看見、得自由。主耶穌所到之處都帶給人安慰和盼望。這就是好消息,就是福音。

面對香港社會的種種問題,包括政府管治危機、貧富懸殊,生活壓力日益加增,人際關係疏離及心靈貧乏空虛等等。本會實在需要在各方面作好準備,以承擔上帝託付我們重大的使命。

本會各堂雖然身處不同的社區,是否努力進入社區,接觸人群,實踐使命?我們自己雖然身處於人群中,是否努力進入那些身心靈貧乏的人的生命裡,宣告上帝的權能和悦納呢?盼望本會今年慶祝「聯合四十」是要我們重申立志委身上帝的差遣與託付,就是進入社會,承擔使命。